IF=10.6|BioTNT助力生物医疗研究:VNP20009-CCL2-CXCL9通过cGASSTING信号轴增强骨肉瘤肺转移的抗肿瘤免疫

2025年7月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、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、佛罗里达大学儿科在国际期刊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》上发表的,题为“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 of VNP20009-CCL2-CXCL9 via the cGAS/STING axis in osteosarcoma lung metastasis”的论文。刘瑞轩,刘奇,王玉明,刘天义,张竹生,赵冲,陶海鹏,Elizabeth Ogando-Rivas,Paul Castillo等为第一作者,张伟斌为通讯作者。
BioTNT相关:

体内细菌生物分布与生物安全性检测
为测定工程菌给药后小鼠各组织器官中的细菌数量,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组织。每份组织称重后,使用手持式组织匀浆器在无菌PBS中匀浆(每100 mg组织加入1 mL PBS)。匀浆液按比例稀释(10–10³倍)后接种于LB琼脂平板,37°C孵育过夜,观察各组织样本的菌落形成情况,并拍摄LB平板的代表性图像。菌落通过人工计数,记录为每克组织的菌落形成单位(CFU)。
为评估工程菌的体内生物安全性,采集小鼠血清和组织进行分析。血清临床生化指标(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、血尿素氮(BUN)和肌酐由上海BioTNT公司检测。组织样本经H&E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,以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。


摘要
背景:
骨肉瘤(OS)肺转移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,主要受限于治疗手段匮乏及肿瘤微环境(TME)的免疫抑制特性。细菌介导的癌症疗法虽在实体瘤中展现出潜力,但免疫抑制性TME会削弱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强度与持久性,导致疗效受限。为此,我们基于鼠伤寒沙门氏菌VNP20009(VNP)的天然肿瘤趋向性,通过整合趋化因子CCL2与CXCL9以招募效应免疫细胞浸润TME,构建了一种新型工程菌株——VNP20009-CCL2-CXCL9(VNP-C-C)。
方法:
通过电穿孔导入Plac-CCL2-CXCL9质粒对VNP-C-C进行基因工程改造,并在体外验证其功能。利用骨肉瘤细胞系及免疫细胞(树突状细胞DCs、巨噬细胞Mφs)进行体外实验,同时在免疫缺陷与免疫健全的OS肺转移小鼠模型中评估其抗肿瘤效果、免疫调节能力及作用机制。
结果:
VNP-C-C在肿瘤内高效富集,诱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,进而激活cGAS-STING通路,显著促进I型干扰素分泌。趋化因子CCL2与CXCL9通过募集DCs、Mφs和T细胞至TME,进一步放大免疫应答。这种协同作用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重编程为抗肿瘤表型,促进DCs成熟,显著增加肿瘤内T细胞浸润与活化,并在外周淋巴器官中诱导系统性T细胞记忆形成。上述效应共同抑制了OS肺转移进展,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。
结论:
工程菌株VNP-C-C成功将OS肺转移的免疫抑制性TME转化为促炎性环境,从而激发强大的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应答。该策略为OS肺转移提供了极具转化潜力的免疫治疗新方案。